您可以在此处输入您所研究的或者喜欢的相关领域的关键词,cnki将为您推荐最符合您要求的文章供您参考研究!

访问量:391530

政治·法律

  • 移民同化视角下农业转移人口城市融入研究

    谢军占;麻小莉;

    新型城镇化政策的提出不仅促进了农业人口的转移,而且使得农业人口的转移模式从单一性向多元化方向转变,由以前的"个体转移"到"家庭转移"。然而,这些转变引发的城市融入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农业转移人口在竞争、冲突、适应及同化的市民化阶段中,面临经济利益诉求无法得到满足、社会关系解构容易重构难、公民权利得不到保障以及城乡文化差异融入难的困境。因此,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农业转移人口等形成合力,从完善户籍制度、建立社会组织、构建多元包容性社会以及提高农业转移人口自身素质等对策着手,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实现"同化",顺利融入城市。

    2017年02期 v.16;No.116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下载次数:2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10 ]
  • 农民合作社联合发展的成员意愿研究——基于安徽、江西两省的调研

    刘宇翔;

    我国农民合作社发展已经到了从量的增长到质的提升阶段,合作社的合作即联合将成为农民合作的发展趋势,联合有利于规模经济、降低交易成本、避免同质化竞争。农民合作社联合发展需要尊重成员意愿,忽视成员意愿将导致农民合作社发展的失败。通过对安徽和江西农民合作社的抽样调研,研究构建了排序Logit模型和二值Logit模型,用以探讨成员对农民合作社发展前景预期以及成员对农民合作社联合发展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得出:成员对农民合作社联合发展意愿受到年龄、文化程度、家庭收入、对合作社了解程度、合作社发展预期、参与合作时间、合作社发起人类型以及对社长熟悉程度因素的影响,所以农民合作社联合发展需要以成员需求和市场竞争为导向,政府宏观政策的支持与引导,加大合作培训力度,将社会资源良性引入农民合作社发展中。

    2017年02期 v.16;No.116 8-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252 ]
  • 论制定统一的《信息化法》

    徐银波;

    现代社会的显著特征是信息化,"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信息化建设与网络安全治理需要配套规范的支持,而我国信息化法律制度建设的滞后,尤其是缺乏统筹协调的管理与执行机制,导致信息化建设与网络安全监管效率低下。为此,中央新设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以期统筹各部门高效推进信息化建设与网络安全治理,但其仅完成了领导机构建设。欲实现成立领导小组之目标,走出低效率困境,当务之急是制定统一的《信息化法》,建立信息化建设与网络安全治理的基本制度框架,统帅推进信息化建设与网络安全治理。

    2017年02期 v.16;No.116 18-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72 ]

经济·管理

  • 农村金融:助推农村经济发展的引擎——基于湖南X县农林畜牧产业的调查与思考

    李代明;邹鹏;胡万俊;唐越;郑柏松;李毅;

    金融总是具有很强的逐利性,金融机构都愿意将贷款投入到能够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的地方,具有嫌贫爱富的特征。农村脱贫急需产业扶贫,发展农林畜牧特色产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吸纳农民就地就业,是产业扶贫构想的逻辑,但现实情况是农业一直备受银行冷落,得不到有效资金的支持。基于对湖南省邵阳市X县的深入调研分析,发现农林畜牧特色产业金融服务存在农户、企业"贷款难"和银行"难贷款"的困境。这就需要进行金融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提高金融资源承载能力,构建优质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构建以银行为主导的多方协同的金融平台,创新金融产品,简化流程,建立金融支持农林畜牧产业发展机制,助推农林畜牧特色产业发展。

    2017年02期 v.16;No.116 25-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下载次数:4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11 ]
  • 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南京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协调性研究

    夏敏;尚晓文;

    生态文明建设强调其与社会、经济的共同发展,为了明确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南京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的协调程度,从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构建了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协调度模型计算2007到2014年南京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协调度,并划分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协调等级。结果显示南京市2007到2014年土地利用的各类型效益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经济效益增长较快,社会效益稳定增长,生态效益先增长后趋于缓慢,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的协调程度由不协调状态逐步发展为比较协调状态,但2014年又有所倒退。说明南京市虽然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但近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仍对生态环境带来压力,因此今后需进一步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

    2017年02期 v.16;No.116 3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2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55 ]
  • 粮价政策调整与福利变动的再探讨——基于原粮成品粮两类市场的主体分析

    武舜臣;王静;陈来博;

    目标价格对现有价格支持政策的替代是未来粮食价格政策的必然选择。与已有研究不同,该研究区分了原粮与成品粮市场,在从理论角度考察价格政策调整前后各主体福利变动的基础上,从试点地区政策效果发挥的实际情况出发对理论判断做出验证,并为粮食价格政策的平稳过渡提出方向性建议。研究得出:价格支持政策向目标价格的转移中,粮食加工企业和政府的福利增加,粮农的福利减少。政府作为福利的再分配者,若用自身增加的部分福利补贴粮农,能够实现原粮市场各主体的帕累托改进。

    2017年02期 v.16;No.116 38-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1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38 ]
  • 江苏省低碳农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杜华章;

    在构建江苏低碳农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熵值法对2000-2014年江苏省和2014年江苏13个地级市低碳农业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4年江苏省低碳农业发展水平总体上呈现不断上升趋势,其中农业经济发展和能源低碳利用2个分类指标的评价值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对江苏低碳农业发展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资源减量投入指标评价值曲线呈"U"字型变化态势,资源环境安全指标评价值在一定区间内波动,两者成为江苏省低碳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苏南地区低碳农业发展水平较高,资源环境安全问题成为该地区低碳农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苏中地区低碳农业发展在全省处于中等水平,资源减量投入因素是制约低碳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苏北地区低碳农业发展水平总体上偏低,但资源环境安全指标评价值较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进江苏省低碳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2017年02期 v.16;No.116 44-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K]
    [下载次数:4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234 ]

历史·文化

  • 城镇化背景下城郊农民“被市民化”:问题与反思

    王振华;孙学涛;胡文君;

    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大量的城郊农民"被市民化"。分析了城郊地区农民"被市民化"的整体情况及就业现状,通过与市民化的对比分析发现,农民"被市民化"后不仅物质生活水平低于原城市居民,而且还难以适应城市生活,成为社会的边缘人。通过研究发现被征收土地是农民"被市民化"的主要原因,而户籍制度在农民"被市民化"过程中起到辅助作用。在反思其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增加农民的可持续生计资本,降低不确定性等建议。

    2017年02期 v.16;No.116 5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2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48 ]
  • 资源依赖理论及其对我国乡村民间组织发展的解释

    乔运鸿;龚志文;刘聪慧;

    在资源约束下,乡村社会面临着人口、环境、安全、贫困等诸多问题。乡村社会的这种治理困境要求必须激活乡村民间组织等资源主体,共同参与乡村善治。资源依赖理论视阈下,组织间基于资源形成了不同的依赖关系,在依赖关系网络中组织依据关系类型而采取相应策略进行资源的获取、转化和使用,以实现组织的目标。我国乡村民间组织的资源依赖网络中包括政府、企业、村两委、非政府组织等多个资源主体,在资源依赖实践中形成了共生均衡型依赖、共生非均衡型依赖、竞争均衡型依赖、竞争非均衡型依赖的关系类型,乡村民间组织可采取政治回避、合作、疏离等多种发展策略实现自身的存续。

    2017年02期 v.16;No.116 58-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下载次数:5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222 ]
  • 食品行业品牌丑闻后CSR行为特征研究

    王春娅;

    食品行业品牌丑闻愈演愈烈,其根源是企业社会责任缺失,为此丑闻后绝大多数企业积极开展各类社会责任活动以期修复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本研究立足于利益相关者理论,运用内容分析法对近五年典型的57个食品行业品牌丑闻案例研究后发现:1.企业在丑闻后采用最多的CSR内容由高到低分别是社区公益责任、消费者责任、环境责任、员工责任及供应商责任。2.履行社会责任除了单独针对一类利益相关者外,企业还会同时针对两类或者三类利益相关者开展不同形式的CSR活动。3.在性能型和价值观型两类食品行业品牌丑闻中,企业最多采用的CSR行为内容并没有显著性差异。本研究希望能为丑闻后CSR活动的有效性提供理论指导,亦能为治理食品安全问题提供新思路。

    2017年02期 v.16;No.116 68-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下载次数:3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01 ]